第十三章 商业会议-《末世之重建中华》
第(2/3)页
“哦,对了,我那未来岳父陈家的情况怎样?”朱浩突然想起来便问道。
“呵呵,你还没娶人过门便打起老丈人的主意了啊。”朱颖笑话他道。“陈家跟我家有不少生意上的往来,不过他家的重心不在地上,而是在海上,陈家养了三百多条货船,专门出海做生意。”
原来陈召文也就是朱浩的岳父祖上是江浙一带的渔民,嘉靖年间,沿海倭寇作乱,陈召文的祖父被掳到日本,见日本民间有着强大的购买力却物资匮乏,后来找机会逃了回来,眼见浙江一带毁于战火,便在松江安了家,买了一条船做起了对日贸易。他原本已经是死过一次的人了,因此胆子大,别人不敢做的生意不敢跑的航线他都跑,凭着过人的胆识,慢慢的将生意扩大,后来发展到南洋地区。
朱浩听得心潮澎湃,海外贸易可是一本万利的,还可以打造海军,看来这门亲事真找对人了,即便是那未来媳妇肥如母猪也要娶过门了!
突然想起一事,便问道:“姐,咱们家现在产的东西可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吗?”
“什么机户出资机工出力?”朱颖不解。
“哦,那什么,我是问咱么的商品是自己生产的还是收购的?”朱浩知道说漏了嘴连忙圆话道。
“只有一小部分布匹和铁器是雇工生产的,大部分都是收购的成品,怎么了?”
“没什么,我只是有个想法,既然咱们家有富余的土地,何不大量生产农品,雇工生产?”
“可是这样,我们不得付给工人工钱么?”朱颖提出疑问。
“我们可以雇佣那些破产的农民或是无家可归的难民,这样会有大量的廉价劳力,我们自己生产农品,再不济大量收购,这样可以省去二次收购的成本,而且规模化生产还可以缩短工期,使我们的产品提前上市,不知道苏杭那边有没有这么做的。”朱浩解释道,这是最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,一定具有先进性。
“不错,苏杭一带有很多商户现在都雇工生产,只不过我只跟他们有生意接触,没有深入探究。”朱颖如实回答。
“这就是了,如果我们继续把商业当做商业,不成形成产销一路的话,那我们的货源有可能会被人人为掐断,太容易依赖别人,容易被别人控制。”
“有道理啊,我也觉得小弟的说法是对的,咱家的生意的确太过依赖别人了,应该自主才对。”一直未说话的张敞不禁赞同道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