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传统儒学-《末世之重建中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原来这邋遢男名叫宋经纶,少年时是名闻乡里的神童,本是个秀才,不过性情古怪,自恃才高八斗连考三次科举不中,心下不忿,便一把火将自己的圣贤书烧了,而后遍访名士,不知从哪学了一套古怪理论,回家开坛讲学。初时还有许多人家把孩子送去听讲,没过多久,大部分人家连忙将孩子接回,只有一些穷苦人家念着让孩子多识几个字,不在乎他讲的什么东西,这人不收钱,学费只收一袋粮食便成,因此在城外十里八乡的还有些名气,许多乡民都挺感激他。

    听完李东的话,朱浩不禁对这宋经纶起了兴趣,问清他的住址后,第二天让李东准备了一车大米亲自押送到这秀才家中。

    宋经纶家在离扬州城十里的一处村落边,两间茅屋为家,三间简陋的草堂为教室。十几个穷人家的孩子正在草堂里朗读。

    李东刚要上前敲门,朱浩摆了摆手,站在窗前静听。宋经纶先前并未发现朱浩一行,只是埋头讲课,而这边朱浩却渐渐睁大眼睛,露出震惊之色,继而化为兴奋,大喜不已:这哪里是什么穷酸秀才,人才啊,天大的人才啊!这才是真正的儒家学说啊,已经失传千年的原汁原味的儒学啊!

    原来这宋经纶讲的都是儒学,但却不是现下流行的程朱理学,而是先秦时期未经后世删节的传统儒学,朱浩这段时间翻箱倒柜的阅读大量书籍,就是想找出这老古董,没想到在这里听到了,虽然这老儒学离自己的思想要求还差得远,但也是极为不易了。

    后世的人们讲起儒学时都嗤之以鼻,认为儒学是中国落后与西方的思想根源,尤其是国民思想被过度仁义化,过分强调表面的东西而忽视实际意义。这其实是误解,虽然儒学有其根源的局限性,但由于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,各国统治者纷纷要求变法图强。因此,要想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中脱颖而出,除了要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意志出发,必须有其实际性的理论,能指导百姓,依靠民来强国。因此先秦时期的儒学还是有着巨大的实际价值的。

    然而,秦汉以后的王朝在完成大一统后,往往实行愚民政策,来巩固自己的统治,儒学中强调以人为本,主张发挥每个人的能力的思想,是其中的精华,但这种理论对于统治民众不利,他们需要的是老老实实俯首贴耳的顺民,于是纷纷改革儒学,将这些有用的能强大民众思想的精华去了个七七八八,变成了后世断章取义的所谓儒学。读书人只知道纲常伦理,满口仁义道德,实际与治国强国一点用都没有,若遇到乱世或社会矛盾尖锐需要革新的时期,便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的绊脚石。

    举一个例子说明,明清时期的儒生们一贯秉承“以德报怨”,并以此来维护自身形象,显示自己“文化人”的道德观,殊不知这便是断章取义。孔夫子的原话本是“以德报怨,何以报德?当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”。说白了就是孔子赞成以牙还牙的道理,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尚武之人,因此不是孔子迂腐,而是徒子徒孙们被小心眼的帝王们给愚弄了。

    朱浩在窗外听的是连连嗟叹,如痴如醉,虽然一些之乎者也的听起来费劲,但丝毫不影响他的热情,这一听便是一个时辰,直到听课的孩童都散去,朱浩揉了揉发麻的双腿,突然想到:在大学的时候站军姿可比这艰难多了,怎地站这么一会便腰酸腿疼的了,看来这具躯体要好好锻炼一下了。

    宋经纶早就发现了这一行人,不过一直没有点破,只是淡淡的看着这几个陌生人。朱浩走上前去,施了一礼道:“久闻宋先生大名,今日听君一堂课,真是如醍醐灌顶,受益匪浅啊,小子是来拜师的。”对什么人说什么话,朱浩虽然挺烦这些文绉绉的话,但处在这个时代也是没法。

    听他这一说宋经纶微微吃了一惊,看这少年气场当出身富贵之家,怎会对我的理论大加赞扬,莫非有什么阴谋?不置可否道:“世人皆称呼我为宋疯子,盖因我之所学不容于正统,我看这位小公子也是大户人家,却为何对我的理论有兴趣?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