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九二 弃滇都仓惶奔逃 歧路前分道扬镳-《大明孤忠李定国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定国沉默了许久,最终还是答应了冯双礼的请求。

    临近午时,永历帝登上御辇,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匆匆撤离了滇都。

    尽管定国早在布告上提醒百姓自行逃难,不要伴驾同行。但在离城之时,仍有成千上万的逃难百姓携老扶幼,一路追随。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转移,行动速度难免迟缓,但在此时此刻,无论是永历帝还是定国都不忍心驱散这些流离失所的难民,也只能是听之任之。

    这支人数高达几十万,军民混杂的队伍一路走走停停,日行不过三十余里。好不容易走到碧鸡关,不想这里道路狭窄难行,军民人等互相拥挤,更有不少难民因为饥饿与疾病倒在路上,再也没有起来。

    望着眼前的惨状,永历帝心头不由一紧,连忙吩咐停辇,然后在黔国公沐天波的搀扶下走出御辇,回头眺望了一眼身后滇都城内巍峨雄伟的宫阙,哽咽言道:“朕尚未走远,军民就已困苦至此!若因朕一人之故而连累万千百姓,倒不如就此返回滇都,一死以谢社稷,以免百姓惨遭如此荼毒!”

    见永历帝脸上写满沮丧,沐天波赶忙好言劝慰道:“皇上万万不可再有此想,您代表的不是一个人,而是天下黎庶苍生!只要皇上安然无恙,咱们大明的旗帜就永远不会倒!”

    永历帝心中稍定,微微点了点头,旋即命沐天波留在在此地配合定国安抚难民,然后重新登上御辇,继续向赵州撤去。

    沐天波认为蜀道艰险遥远,按照目前的行进速度,移跸四川根本难以完成。加之故土难离,待永历帝走远,他当即向定国提议道:“从迤西去往缅甸边境,沿途都能够筹措到粮食,而我军又据玉龙关之险,扼守大理,清军受阻坚城之下,定不能长久!何必舍近求远,去往巴蜀?”

    金维新见沐天波起了个头,于是趁机将自己昨夜与马吉翔商议妥当的方案提了出来:“殿下,黔国公所言极是,圣驾驻跸永昌,若事不可为,则幸缅国。若可为,返滇更易也。”

    见定国不置可否,金维新又上前一步,附耳低语道:“蜀中勋臣军镇林立,今殿下在新败之余,是否能够保证诸勋臣都听殿下的号令?日后恢复荆襄,皇上封诸勋为王,与殿下同列并坐,殿下当何以自处?”

    定国听后心乱如麻,思虑了许久方才点头答应道:“既然如此,那就去往滇西吧!只愿诸公将来不要后悔今日之决定!”

    在拿定了主意后,定国遂命总兵王惠领兵三千镇守草铺、总兵潘融领兵三千镇守禄丰、左路将军窦名望领兵五千配合冯双礼留守滇都、右路将军祁三升领兵五千接应白文选、前路将军马思良领兵五千催收钱粮、副将王镇率五百提塘负责打探消息及联络各部人马,而定国则亲率主力殿后,同时收抚难民,又遣行营兵部侍郎龚应祯即刻赶往赵州,奏请永历帝改道前往永昌。

    龚应祯见到永历帝,当即开门见山地说道:“皇上,清军大举入滇,我军疲弊不堪,恐难与之周旋。当今之计,惟有退往永昌,晋王当初曾巡视永昌,当地军民素对朝廷拥护有加,可取此民心,再与清军决一死战!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