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高仪是高拱推荐入阁的,当高拱开了口,他自然要紧跟而上。 赵贞吉则是在内阁负责户部等事宜。 而他之所以入阁,也是严家以他清查江南田亩之功推荐入阁。 这是他的本差。 自然也要大力支持。 见到两人几乎同时开口支持,李春芳赶忙站了出来。 不能让更多的人表明态度,附议度田一事了。 李春芳满心担忧,沉声道:“启禀皇上,度田乃先帝立下的旨意,如今朝政用新,自然是要清查田亩,革除旧弊。但此事甚大,便是臣等在中枢呼应,地方上却是盘根错节。若匆忙交办,恐怕各地都会有反对之声再起,难免会引发乱子。且不论两京一十三省,若要一并查明现有田亩,需要耗时多少,需要人力几何。臣以为,不如借鉴严少保当初之言,新政择几处府县试点,期间亦可查缺补遗,防范于未然。待试点无虞,自然可以慢慢铺开。” 高仪当即双眼瞄上李春芳:“李阁老,度田乃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。清查田亩,还耕于民,百姓得了实惠,家中存粮增多,朝廷也得了实在,每岁田赋增添,如何就会引发乱子了?难道要因为某些个过去多占了好处和利益的人,就要将这等大好事缓办?如此,岂不是要让这些坐享其成之辈,继续多得好处?” 回怼完李春芳后。 高仪又转身看向皇帝。 “陛下,臣以为朝廷必须尽早度田天下,凡有反对之声,则必然是身系利益之辈。寻常百姓,乃度田之后方才得利之人,如何会反对新政度田?更不可能不懂我皇仁政,唯有那等窃以私利者方才心生不满。臣进言,朝廷新政度田,若有反对阻拦者,当以严法论处!” 高仪一番话说完。 高拱立马投来一个赞许的目光。 什么乱七八糟的反对和乱子。 谁敢反对,自己就法办了谁。 李春芳却不能不反对,再次开口:“皇上,臣非阻拦新政度田之策,乃天下九州万方,情形复杂。此事当缓办而不可用急,当徐徐图进而不可一朝铺开。便是要法办反对之人,也不能明知地方皆存不满仍要全数推行,届时天下生乱,朝廷又如何能有精力尽数镇压?怕是要首尾不顾,顾头不顾尾。诚不如缓缓操办,一地一地推之,待朝廷占据大义大局,方可如鱼如海,一朝席卷天下,度田九州。” 这就是反对派的厉害之处。 从来不会正面反对,只会从别处旁敲侧击,各种举例论证。 可最后,他们目的却就是要坏了事。 而且李春芳这般说,也不是没有道理。 天下一府一县出了问题,生出乱子,朝廷可以轻轻松松的镇压平定。 可若是天下皆乱,朝廷根本就没有精力和办法去处理。 高仪目光紧锁,思考着该如何反驳李春芳的话。 赵贞吉则是双眼扫视在场。 果然不多时。 他就见严绍庭挪动了一下脚步。 “李阁老操事稳重,心系黎庶,不愿地方生变,实乃高义。” 在众人不解中,严绍庭笑眯眯的看着李春芳,口出夸赞。 就连李春芳本人也是心生疑惑。 严绍庭可不像是会夸赞自己的人。 不过很快。 下一秒。 严绍庭便脸色一变。 “李阁老事事求稳,度田一事也要试点,缓缓推行。” “可天下百姓如今都已经吃饱肚子了吗?” “难道李阁老要等到百姓们一个个都因为吃饱饿死家中,再去度田,清查地方田亩,还耕于民?” “恐怕等到那个时候,这些地也没人去种了!” 此言一出,众人侧目。 百姓都吃饱了吗? 这可是个答案明确的问题。 李春芳更是满脸怒色。 不过他也不负能官居内阁大臣的人。 李春芳当即一挥袖袍:“严少保这话却是偏颇,不过想来严少保终究年轻,年轻则气盛,说话自然会时有偏激。” 这一下,就连朱载坖也侧目看了眼李春芳。 没想到李春芳竟然会这般不留情面的指责起了严绍庭。 而他却是轻笑一声,继续说道:“我大明朝如今四海升平,严少保更是在不久前收复河套旧地。现如今,又如何能说天下百姓会都饿死,导致田地无人耕种?若当真有这等事发生,岂不是在说我大明朝要亡了?” 一顶大帽子瞬间就被反扣在了严绍庭的脑袋上。 袁炜当即脸色一变:“李阁老!此话如何能轻易乱说!” 李春芳却只是淡淡的回眸看了眼袁炜,而后笑着看向严绍庭:“严少保觉得,朝廷如今政令通畅,君上圣明,中枢百官贤能,便是地方上偶有百姓因贫饿死,可难道天下百姓都会在这三五载里饿死?” 瞬间。 袁炜等人无不是面露担忧的看向严绍庭。 这就是个天大的文字坑。 只要严绍庭一个不注意,就会被连续出手的李春芳坑进去。 严绍庭也是有些恼火起来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