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 九幽归来,踏入仙路 解释前面章节的一些东西-《我复苏成僵,去修仙!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【钹】:亦名“铜盘”。一般为铜制。形状是中央隆起的圆片,在其隆起部位系有红布条。有大小之别:大的称为“饶钹”、“闹钹”或“大钹”,小的称为”钗”或“钗子”。击打时双手各持一片的布条,合击发声,也有的把一片置于圆形的凹状布垫上面,用另一片去击打。在道场上,通常和铛子配合使用。

    【铃】:又名“三清铃”、“摇铃”、“帝钟”、“法钟”、“法铃”等。一般为铜制,有柄,铃内有舌,摇动发声。柄的上端为“山”字形,象征道教信奉的三清尊神。道教认为,法铃具有降神、除魔的作用。在道场上使用时,须以单手持之,向一边有节奏地摇动。《上清灵宝大法》:“振动法铃,神鬼咸钦。”

    【笏】:又称“圭简”、“朝简”、“朝板”、“奏板”、“玉板”、“玉笏”、“手板”等。原是古代君臣在朝廷相见时所执的手板,上面可以记事,以免遗忘。朝中之笏有一定之制,天子用玉,诸侯用象牙,大夫和士用竹片。道教则不受此限,根据条件均可使用。

    举行道场时,高功登坛,双手捧笏,如对天庭。《道书援神契》:“古之公侯皆执圭,周礼有桓圭、信圭、躬圭,礼记:士执鱼须文竹木简之类也。”

    【如意】:一般为玉、木、骨制成。形状略曲如“心”字,有三点:首尾两端作云形或芝形,中央一点圆形。象征“道化三清”之意,又喻一心尊三宝(即道宝、经宝、师宝)。

    《太清玉册》:“如意,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,后世改为骨朵,天真执之,以辟众魔。《上清经》:“天尊手持如意,宣说玉枢宝经。”道教方丈在宣说经教或其他隆重科仪中,亦手持之。

    【法印】:一般为木制、铜制或玉制。印面上刻着具有道教含义的文字,甚至有的还刻着完全符式化的图案,印钮一般是狮子或其他避邪兽。道教自从祖天师张道陵开始传有法印,沿袭至今。法印是道教奏达天庭的公印,也是行使神力的法物。《洞玄经》:“法印照处,魅邪灭亡。”

    【法剑】:又名“宝剑”、“令剑”、“七星剑”。在钢铁锻制的剑身两面,各镶有青铜制的北斗七星图样,靠近剑柄处有龙、符的图案。道教认为宝剑是斩妖诛魔的强力法器,张天师的家传宝物即为宝剑及天师印。

    通常剑身单薄的七星剑是以两把并握使用,有时也可分持两手,又称“双剑”或“合剑”。也有一种是在剑身上刻有符咒的木剑,多半使用可以避邪的桃木雕制,又称“桃剑”。道士在行法时,也有拿菜刀代替法剑者。

    【令牌】:又名“雷令”、“五雷牌”。为圆顶平底之木牌。侧面边围刻有二十八宿的名称。上圆下方的形状,象征天地。令牌是道士差遣神灵的神圣法器,有辟邪的作用,也可用于差遣雷神。

    令牌的形状与图案并不完全一致,如有的刻有龙或宝剑,有的刻有“五雷号令”、“总召万神”等。《道书援神契》:“周礼,牙璋以起军旅,汉铜虎符上圆下方,刻五牙文若垂露状,背文作一坐虎形,铭其旁曰:如古牙璋作虎符。今召将用令牌,此法也。”

    【甘露碗】:又称“水盂”、“水碗”或“清水碗”。在道场上用来盛装法水(又称”甘露”)。古为竹制品,今多为黄铜制。其器如茶杯状,口略大,杯子周围绘有”五岳真形图”。但也有饭碗状的水盂,口略窄。

    道场上的高功,常以左手持盂,右手拿着杨柳枝(或用塑料树枝代替),沾取盂中的圣水,遍酒醮坛以示净场,《灵宝济度金书》:“杨枝洒净业垢,解除尘秽于无形。”有时象征普施甘露,济度亡魂,《太上全真晚坛功课经》:“甘露流润,遍洒空玄,拔度沉溺,不滞寒渊。”

    【镇坛木】:又名“震坛木”、“奉旨”、“净板”等。为略呈长方体之木块。顶面稍有隆起,底面平坦,以漆涂成红色。正面刻有“万神咸听”四字,两端刻有乾坤、坎离四卦。在道场进行中,镇坛木被置于桌上,由高功配合科仪使用。道士专行法术时,也用来拍击桌面,威吓恶鬼邪魔。
    第(2/3)页